误以为自己的饮食认知正确(不知甜不是重点,碳水化合物或淀粉才是)不少人会以为糖尿病是吃过甜而引起的,故以为糖尿病患者的建议饮食就是要「吃清淡/不吃甜的」,忽略了「不甜的淀粉造成的血糖上升,不输甜食」。
淀粉类(即包装食品上标示的「碳水化合物」)经肠胃道吸收后就会成为血糖,故白饭和芭乐虽然不甜,却比甜的水果还更会造成血糖升高(一碗白饭吃下去后变成的血中糖份,相当于吃了四颗柳丁的糖份!)。
面、马铃薯、吐司虽然不甜,也跟白饭一样,是五谷根茎类(淀粉含量高的食材),故过量亦会造成血糖过高。
黑咖啡既使不加糖,但由于豆类(咖啡豆)亦是淀粉类,故仍能造成血糖上升(不信?那您可在喝咖啡前和喝咖啡后1小时测血糖,比较看看会不会上升)。
轻易听信某些食疗法能改善血糖(广告或朋友说的),人家说了就信,却不使用血糖机做验证,结果把低糖(±高纤)但仍含有淀粉的食品,拿来『额外多吃』(而不是『替代』原本淀粉含量较高的食材),导致每天摄取到的淀粉总量比食疗法之前还高,故血糖当然不降反升。
对于任何可能有帮肋的食疗法,虽然可尝试,但不能盲目相信,一定要用血糖机测血糖来验证,无效或反而使血糖变高者,弃之。
不认识低血糖(有在使用血糖药者,都应学会低血糖会有什么症状,要怎么处理)
如果您自从开始使用血糖药后,每天进食的总量有上升,就要怀疑自己是否有低血糖的反射动作(例如:饿到冒汗、手抖、无力、头晕,且吃或喝有糖份的东西后就会很快改善)。
血糖很高时,医师当然会开较重的药,但既然该剂量能使血糖的趋势往下降,当然也有可能在血糖本来已不高时继续往下降(且没刚好在这个时候吃正餐把血糖升上来)而导致过低。
当血糖过低时,身体为了避免进入严重低血糖(会昏迷,最严重时甚至脑死或死亡),就会让您觉得饿,促使您进食升血糖。手抖冒汗是因交感神经作用以提升血糖,无力头晕是因细胞得不到足够的糖(能量)。
但是一旦因为饿而多吃(尤其是增加每天的进食次数者),就会增加血糖暴冲的频率/程度,虽然测饭后血糖都高,却没测到肚饿想多吃时的血糖,而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先低血糖(没测血糖)后才多吃,导致高血糖(测血糖时)。
肚饿不一定是低血糖,正常人胃在4小时排空后就会饿,故较客观的低血糖判断方式,一定要测血糖才能确定。但是血糖本来太高的人(如:平常血糖都400多的人),一旦血糖降到200左右,就可能因身体习惯高而会觉得不该这么低(虽然血糖根本还不低,饭后血糖的目标本来就是要180以下),产生了低血糖症状,这时可先把血糖目标放在200左右就好,待200左右不再会有低血糖症状时,再把目标设在180以下。
没照指示用血糖药
太忙时就只有吃东西,但没使用血糖药,把长短效药物搞错而颠倒用。
原本该照3餐随餐用的药,硬是要1天随餐用1-2次,导致某餐的饭后血糖没很好的药效去降,且其它餐药效太强而易导致低血糖,多吃变高血糖。
该打胰岛素却坚持不打
胰脏功能差到某个程度,口服药巳无法刺激胰脏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这时只要没注射胰岛素进体内,血糖就会因体内的胰岛素不够而居高不下或因严重缺乏胰岛素而产生酮酸中毒,既使血糖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