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製品目前经认定为健康机能食品而淮予贩售,含有乳酸菌的益生菌,宣称不仅有益肠的健康,还有助于预防或治疗多种疾病。尤其,那几位表演秀「名医」,打著自己的名号,竞相推出乳酸菌产品,并且在电视节目或购物频道大肆宣传乳酸菌的益处。
所谓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对人类有益的「活著的微生物(生菌)」或含有该生菌的产品。具代表性的益生菌为含有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或双岐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乳酸菌的产品。从字源来看,「pro」意为「为……」,「biotics」意为「与生命有关」,故可理解为益生菌与抗生素(antibiotics)的功效相反。
乳酸菌在肠道裡分解食物的醣类,透过发酵生成乳酸,使肠道呈酸性。它可以杀死坏菌,让益菌增殖,改善肠内微细环境,健康状态可以藉此变得更好。首度引进此概念的人是俄罗斯生物学者暨动物学者,同时也是1908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艾利.梅契尼可夫(Élie Metchnikoff)。
截至2014年4月1日,在医学论文资料库考科蓝图书馆中,以益生菌相关单字进行检索,关于益生菌是否有助于预防,或治疗疾病的随机临床试验论文,总计2703篇,还有统合这些临床试验的统合分析论文共42篇。在「公共医学」(PubMed)医学论文资料库内,则检索到1866篇临床试验论文,及162篇统合分析论文。关于益生菌的健康相关效能试验,在全世界有许多施行的案次。
幽门螺旋杆菌是生存在肠胃的细菌,也是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原因。幽门螺旋杆菌在北美、欧洲、澳洲等的感染率,为25%至50%,但在低开发国家则高达70%至90%,占了全世界人口的50%。韩国则报告显示感染率为50%至60%(台湾则为54.4%)。因此,专家学者透过现有的研究结果,制定了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原则。
简而言之,即使透过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一般胃炎并不建议治疗,唯有在发现活动性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相关迹象的情形、胃淋巴瘤或曾经做过早期胃癌手术时,则建议予以治疗。
医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是三剂疗法,其方法早晚服用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和克拉霉素[larithromycin]),和一种溃疡治疗剂(氢离子帮浦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维持一或二週,就能除掉约70%的幽门螺旋杆菌。
不过,有个有趣的研究出炉。其内容是益生菌能减少,因幽门螺旋杆菌抗生素所引起的腹泻或口味变化的味觉障碍,也能预防中断服用药物的状况,且一方面,益生菌本身就能杀死幽门螺旋杆菌。
进入2000年,针对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期间,为了确认益生菌是否能提升除菌率,以三剂疗法加上益生菌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开始陆续出现。
自2007年起,到2014年3月为止,综合相关个别临床试验研究的统合分析论文发表,总计6篇,大部分皆报告显示除菌率提升且副作用减少。
综合2000年以后发表的临床试验,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期间,除了使用三剂疗法以外,再加上乳酸菌等益生菌时,与未加益生菌的情况相比,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率提升5%至10%,副作用也较少。如果只看这项结果,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时添加益生菌似乎颇有脾益。
不过,这样的结论仍有不足之处,原因在于几项限制和问题。第一,个别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数偏低,为100人左右,即使总合这些研究的统合分析,也不超过2000人。一项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数,最少应有数百至数千名,研究结果才能获得信赖。
第二,针对研究经费或研究所使用的益生菌,是否获得製造商的支援,有必要分别进行细项统合分析,以确认利害关系是否对结论造成影响。针对各种特定药物效能的临床试验,若是从製药公司获得研究经费支援,而未有正面结论时,多半不会以论文方式出版,因此显示正面结论的研究出版较多。
第三,有必要评估各个研究品质水准,依品质水准高低进行细项统合分析。一般而言,研究品质水准偏低时,其结果难以信赖。
最后,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临床试验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中,未使用三剂疗法,仅单独使用益生菌。就算按照目前的研究结果给予认定,单独使用益生菌能够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说法仍无根据。
综合已发表的临床试验来看,将益生菌产品附加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标准药物治疗时,显示可能提升治疗效果且减少副作用。然而,若要根据此建议服用益生菌,仍有个别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数少、依研究利害关系之不同而结论可能有所差异、依研究品质水准再做分析之必要性等限制。
尤其,针对单独服用益生菌能否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目前尚未有临床试验施行,或者曾经施行但未以论文发表,在未来需要透过更大规模的高水准临床试验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