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脾胃,防治湿热无须愁,清代医家章虚谷说:「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如。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所以,防治湿热,养好脾胃很关键。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在身体各脏器中,脾胃处于中心,并连接各处,是五脏六腑的交通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头和赖以生存的「水穀之海」。中医对于脾胃的地位与作用早有深刻认识,历来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又说:「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这些中医名言告诉我们,只要脾胃功能强健、正气不虚,人体就不易受外邪所扰,而能保持身体的强健;反之,脾胃一旦受损,影响的将是身体各个脏器的运转。
饮食不当伤脾胃,湿热自内生,体内湿热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正如所有外因都有一个内因,我们脾胃的功能状态才是湿热产生的决定因素。人若饮食无忌,嗜食生冷、肥腻,或是饮食无度、暴饮暴食,抑或过度减肥,使体内阳气受损,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受到影响,那再碰上外邪作怪,我们的身体自然全无抵抗之力,使湿热内生。
脾胃不好,多吃黄色食物,五行中黄色为土,因此,摄取黄色食物后,其营养物质主要集中在中医所说的中土(脾胃)区域。黄色食物如南瓜、玉米、花生、大豆、马铃薯等,可提供优质蛋白、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常吃对脾胃大有脾益。
此外,在黄色食物中,维生素A和膳食纤维含量均比较丰富。维生素A能保护肠道,减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膳食纤维可刺激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保护肠胃,治疗便祕。
甘入脾,养脾宜食「甘」。中医认为甘入脾,所以养脾宜多食「甘」。但要注意,这里所说的甘味,不仅仅指甜,还包括淡味,如大米、小米、白麵等就属「淡味」。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补脾、缓急、润燥功能,有帮助脾运化的作用。木耳、丝瓜、苹果、西瓜、红枣等均属于甘味食物,在日常生活中不妨适时食用一些。
食后摩腹的养脾胃法,脾胃的健康与否,是决定湿热产生的内因与根本原因,所以健脾养胃,养好我们的「后天之本」,保证体内正气足,才是避免湿热上身的关键。下面教大家一个日常保养脾胃的方法:
◆做法:每顿饭后,将双手搓热,迭放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环转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而右,每次20∼30圈。
◆功效:**促进胃肠消化功能及腹腔血液循环。
多动脚趾也可养脾胃,中医认为人体十个脚趾分别与脏腑相通,即大脚趾对应肺和大肠,二趾对应脾。和胃,三趾对应心和小肠,四趾对应肝和胆,小趾对应肾和膀胱。所以刺激脚趾,能透过经络反射到相应的脏腑器官,从而有效调节脏腑功能,使其正常运行。平时不妨多做用脚趾抓地或抓鞋底的动作,每次5分钟左右即可,可以两脚同时进行,也可分别进行,每天2∼3次。